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

解讀

老笑話

工作人員 : 導演 我們經費不夠
膠卷不足 場景昏昏暗暗
剪片剪的斷斷續續 誰看得懂?

導演 : 別管啦 剪剪就上映了


影評 : 完美的蒙太奇手法 昏暗的場景
與角色內心的灰暗簡直是最完美的交融
跳躍的情節 正是人類思想的真實反映啊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南宋理學家朱熹 曾經說過
我們對論語、孟子有過多的解讀了

有時聖人們所想說的就只是字面上的
但世人卻總愛將自已的想法強加上去

電影也是一樣,我覺得有時一部很紅的電影
很有意義的電影

是被觀眾過份解讀後的結果

也許原作、導演、演員
在詮釋的時根本沒有這種想法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有些影片票房好的跟什麼鬼一樣

但其實念過一些電影票房統計相關的人

和大約瞭解八大選片方式的人
應該可以明確的知道

票房和電影好不好根本沒關系,又或是說
電影好不好和票房根本沒關系
(二句話到底那裡不一樣?)

史蒂芬金曾經改用筆名 理查巴克曼
寫了 一系列的小說,結果根本賣不出去

當他把同一系列小說的筆名改回成史蒂芬金又暢銷了

紐約時報曾經
把 二部多年前得過英國BOOK文學獎的作品
寄給二十間"大型"出版社
(布克文學獎 應該可以算是小說界的諾貝爾)

結果只有一間
"考慮"出版其中一部

其餘十九間把二部小說都打槍了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上面二個例子.....想表達的是

我們根本分不出好壞

至少從有電影工業至今
沒有人能猜出票房的好壞和大眾評價
(在電影上映之前)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藝術是主觀的
我們只能用喜好來選擇

而不是用價值來選擇

就連在八大的工作超過二十年的監製
都不敢預測每一部電影票房水準

況論我們一般人

我覺得所有人的看法一致才是不正常的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